招聘中心
网络黑客借追款名义实施诈骗 公众需提高警惕防范新型陷阱
发布日期:2025-03-21 00:09:51 点击次数:202

网络黑客借追款名义实施诈骗 公众需提高警惕防范新型陷阱

近年来,网络诈骗手段不断升级,其中黑客以“追回被骗资金”等名义实施的二次诈骗逐渐成为新型陷阱。这类骗局利用受害者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,通过伪造身份、技术操控等方式实施连环诈骗,公众需提高警惕。以下是此类诈骗的常见手法、典型案例及防范建议:

一、常见诈骗手法及技术特征

1. 伪造追款平台或服务

诈骗分子冒充黑客、律师或“专业追款机构”,谎称能通过技术手段或内部关系追回被骗资金,诱导受害者下载虚假App或登录钓鱼网站,进一步骗取手续费、保证金等。例如,通过社交平台发布“100%追回资金”广告,要求受害者预付高额费用。

2. 利用技术手段获取信任

  • 共享屏幕窃密:以“协助操作”为由,要求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功能,实时监控银行卡密码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。
  • 伪造文件与身份:通过AI换脸、合成语音等技术伪造警方证明、律师证件或官方文件,增强迷惑性。
  • 3. 二次诈骗陷阱

    在首次诈骗后,精准获取受害者信息,以“追款需激活账户”“缴纳解冻金”等名义要求二次转账。部分案例中,诈骗分子甚至雇佣跑腿人员线下取现,制造“正规服务”假象。

    二、典型案例解析

    1. 假律师连环诈骗案

    江苏小王因电诈损失7万元后,轻信网络“名律师”能追回资金,被以诉讼费、打点费等名义骗取2.5万元。后经查实,该“律师”系假冒,共诈骗4人近16万元。

    2. 线下取现+虚假投资案

    泰兴市民周某因虚假投资被骗后,诈骗分子以“避免监管”为由,派“工作人员”上门收取50万元现金,谎称直接充值至其账户,最终资金无法提现。

    三、防范建议与应对措施

    1. 警惕“追款”类承诺

    任何声称能通过非官方渠道追回资金的个人或机构均需警惕,尤其是要求预付费用、提供银行信息或下载不明软件的行为。

    2.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

  • 避免随意泄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密码,谨慎点击陌生链接或扫描不明二维码。
  • 定期更新设备安全软件,防范木马程序窃取信息。
  • 3. 核实身份与渠道

  • 通过官方途径验证律师、警方或平台资质(如中国法律服务网查询律师信息)。
  • 对要求线下交易或脱离正规支付渠道的行为保持怀疑。
  • 4. 及时报警与止损

    遭遇诈骗后,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,并提供完整证据链(如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),切勿自行联系“追款服务”。

    四、新型诈骗趋势与应对

    随着AI技术滥用,2025年可能出现更多深度伪造诈骗,例如合成名人视频诱导投资,或篡改社交媒体照片进行勒索。公众需注意:

  • 对高收益投资、免费礼品等诱惑保持理性,避免贪小失大;
  • 定期关注反诈宣传,了解最新骗局特征(如“共享屏幕”“虚拟币洗钱”等)。
  • 总结:网络诈骗已形成产业链,技术手段与心理操控相结合。公众需牢记“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泄露”,通过正规渠道维权。如遇可疑情况,可拨打反诈专线96110或登录国家反诈中心App举报。

    友情链接: